Monday 7 September 2015

耶穌復活了拉匝祿 (Jesus raised Lazarus)


若望福音第十一及十二章中,主要環繞耶穌與瑪爾大、瑪麗亞兩姊妹及她們的兄弟拉匝祿的故事,而其中又以耶穌復活死去數天的拉匝祿佔最多篇幅。

拉匝祿這個名字,在聖經裏,除了若望福音這裏外,只在路加福音十六章19至25節出現過。路加的拉匝祿,是耶穌所說的比喻中的一個乞丐,用他死後得以受到亞巴郎的善待,以對比富人死後的痛苦。

若望福音裏的拉匝祿,也是與死亡有關,說的是他在死後數天,由耶穌再給予生命的故事。其實在瑪竇、瑪爾谷及路加福音中,都有記述耶穌復活死人的事蹟。主角是雅依洛(Jairus)的十二歲女兒,而地點是在加里肋亞。雅依洛是一位地方首長,他去找耶穌訴說自己的女兒要死了,請耶穌救她回來。三部福音都說到耶穌被大群人包圍簇擁,從海邊走到雅依洛家中,途中發生了患了十二年血漏婦人摸了耶穌的衣服,憑著信德得以治愈,最後來到雅依洛家,復活了雅依洛的女兒。這裏並沒有說到雅依洛的女兒死去多久。(瑪8:18-26;谷5:21-43;路8:40-56)

路加福音第七章更描述了耶穌在加里肋亞(Galilee)的納因城(Nain)復活寡婦的獨子。當時那人已在棺材內,耶穌行經,對他的母親動了憐憫的心,就開口把年青人叫起來。這裏也沒有說到青年死去多久。(路7:11-17)

若望福音沒有提到雅依洛的女兒或納因城的寡婦獨子,但詳細描述了耶穌在近耶路撒冷的伯達尼(Bethany)復活瑪爾大及瑪麗亞姊妹的兄弟拉匝祿。耶穌本來在約但河對岸,獲悉拉匝祿得病後,再在當地逗留了兩天,才召門徒到猶大去,最後在拉匝祿死後四天,才到了伯達尼,去到墳墓,將擋著墓門的石頭挪開,把已發臭的拉匝祿,從墓中叫出來,拉匝祿出來的時候,『腳和手都纏著布條,面上還蒙著汗巾』。(若11:1-44)

復活雅依洛女兒的加里肋亞(Galilee, 13) 寡婦獨子的納因城(Nain, 19) 及近耶路撒冷的伯達尼(Bethany, 36)的所在地 (Taken from Bible History Online - Map of Ministry of Jesus at http://www.bible-history.com/map_jesus/MAPJESUS16_All_Galilee.htm)

在這整個過程中,若望特別強調了拉匝祿已死去多天,從而也突顯了耶穌帶來生命的能力。若望也藉著這事,帶出了耶穌是生命與復活的概念:
『耶穌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個時辰麼?人若在白日行路,不會碰跌,因為看得見這世界的光;人若在黑夜行路,就要碰跌,因為他沒有光。」』(若11:9-10) 
『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15:25-26)
耶穌復活拉匝祿一事,發生在猶太人區,大大引起了猶太人的注意,司祭長和法利塞人召集了會議,擔心眾人會因而信從耶穌,又擔心引起羅馬人注意,會對猶太民族及聖殿不利,因此密謀殺害耶穌。

Saturday 5 September 2015

瑪利亞以香油為耶穌抹腳 (Mary anointed the feet of Jesus with costly oil)


最近參與一個小團體的聖經分享會,主要閱讀若望福音。若望福音寫在公元約一百年,比其他三部對觀福音(瑪竇、馬爾谷及路加)要遲,相信是在若望年老時日,教會受迫害時,聖若望宗徒再整理了耶穌的教誨,著作而成,內容中所敘的事跡、及相關的編排,都有神學上的意義。

在編排方面,參考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可分為四大部分:
  1. 序言:『聖言成了血肉』(1:1-18)
  2. 徵兆之書  (Book of Signs): 『世界卻不認識祂』(1:19 - 12)
  3. 光榮之書  (Book of Glory): 『祂給信祂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13-20)
  4. 後記 (21)

在第二部分徵兆之書,又再細分為三部分:
  • 召集門徒 (1:19 - 4:54)
  • 有關耶穌的爭議 (5-10)
  • 耶穌給予生命及接收死亡 (11-12)

今天想看看第11及12章耶穌與瑪爾大及瑪利亞兩人的事。

瑪爾大(Martha) 是姐姐,瑪利亞 (Maria) 是她的妹妹,而拉匝祿 (Lazarus) 是她們的兄弟,都住在伯達尼(Bethany)。他們與耶穌非常友好,路加福音10:38-42就記載了瑪爾大接耶穌到家中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並投訴妹妹瑪利亞只顧坐在耶穌身旁,耶穌卻道出瑪利亞作出陪伴耶穌的選擇,才是唯一需要的。

(http://www.sacredheartsaintpatrick.org/images/woman_anointing_Jesus_feet.JPG)

妹妹瑪利亞除了因陪伴耶穌而得到耶穌的喜愛,更曾以珍貴的香油,敷抹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若12:1-3) 耶穌也趁此時預告了自己的死亡,『這原是她為安葬我之日而保存的。』(若12:7)。近似的內容,在瑪竇福音26:6-13及馬爾谷14:3-9都有記載,不同的是瑪竇及馬爾谷都說的是婦人(但沒有指出是瑪利亞)把香液倒在耶穌的頭上,而不是腳上,也沒有提到以頭髮擦乾一事。地點方面,對觀福音指為伯達尼癩病人西滿的家裏,而若望福音只說有人在伯達尼為耶穌擺設了晚宴。

三部福音中的耶穌都提到了自己安葬之日,亦即預告了自己的死亡。福音也同時提到了同場的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畧猶達斯(Judas Iscariot) 。瑪竇福音更提到猶達斯只為了三十塊銀錢,便答應向司祭長交出耶穌。與瑪利亞以價值三百德納的拿爾多香油,敷抹耶穌,成為對比。

至於瑪竇及馬爾谷記述把香油抹在頭上,常理是表達婦人已認出耶穌是默西亞,按王者之禮把香油抹在頭上,而若望所寫把香油抹在腳上,是有何用意,我暫時沒有資料。如參考路加福音7:36 至49節,描繪了當耶穌與法利塞人吃飯時,接受了一名罪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用眼淚滴濕了的耶穌的腳,再而熱切地親吻耶穌的腳,隨後抹上香液的內容,猜想抹在腳上有更謙卑的意思。耶穌後來也指出因這位罪婦愛得多,而赦免了她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