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0 April 2019

釋經之歷史及文學分析方法(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 and Literary analysi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宗座聖經委員會在1993年,即1965年梵二的啟示憲章發表後二十八年,發表了一篇文吿,名為【教會內的聖經詮釋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in the Church)】,為釋經的方法及取向等,提供更仔細的解說,也表達了教會的看法。這裡先看看【文吿】內所歸納的方法,下次才探討整體釋經時所需考慮的取向。

客觀地及科學化地分析文字內容,一般稱為批判法(Criticism),目的都是更能理解文字的內容及所表達的訊息。分析經文內容,主要可分為兩大方法:歷史批判法(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 及文學分析法(Literary Analysis)。前者屬於經文綜共學的綜學,亦即跨年代的分析方法(Diachronic Analysis),而後者則屬於共學,即同年代的分析 (Synchronic Analysis),較著重當代的思潮風格等因素。

歷史批判法(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

歷史批判法屬傳統一貫的釋經方法,追溯文字寫成時的歷史因素,去理解個中的訊息。這個方法在十七、八世紀受到文學批判潮流的衝擊,出現了從聖經書卷其實是由不同源流整合的說法,在十九世紀學者傾向了Documentary Hypothesis 「文件假設」,解釋梅瑟五書包含四份平行文件編織而成,包括雅威典(J),厄羅因典(E),申命紀學派典(D),及司祭典(P)。而為解釋新約對觀福音的內容差異,則以「二源說」(Two Source Hypothesis),解釋瑪竇及路加兩部福音,是按馬爾谷福音及一份耶穌的語錄,或稱Q典 (德文 Quelle,即「源頭」) 寫成。這些學說雖受到質疑,但仍很有影響力。

文學分析法(Literary Analysis)

文學分析方法則專注於文章的文學及語言學角度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可以很多,在這部【教會內的聖經詮釋文吿】內,列舉了三大類分析方法:修辭分析,敘述分析,及語意分析。
    • 修辭分析(Rhetoric analysis) 是強調聖經經文的遊說性質,因此可以採用修辭法的取向分析,而【文吿】再列舉以下三種修辭學說: 
      • 亞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辭學提出三個公開演說的模式,即審判式 (Judicial), 討論式 (Deliberative),及展示式 (Demonstrative);和所需的三個條件,演說者的權威 (Ethos),論據的力量 (Logos),及聽眾的情感 (Pathos); 
      • 閃族的寫作方式:通過閃族文化(Semitic culture) 偏好對稱的組合 (symmetrical composition),多種形式的平行法 (parallelism) 及其他寫作模式,以辨別經文的結構及訊息。 
      • 新修辭學 (Neo Rhetoric):新修辭學包含了由辨別出基本文章結構,文體特色(stylistic figures),演說策略(oratorical stratagems) 及各種溝通(Discourse) 形式外,更重視分析文字論據及表達的運用,怎樣有效地在聽眾身上製造衝擊。 
    • 敘述分析 (Narrative Exegesis):由於聖經本質上都是通過敘述故事及各種個人見證,傳達天主救恩的訊息,敘述分析通過辨別文章結構,故事鋪排等將讀者帶到作者的敘述世界,包括所傳達的價值觀等等。不同的敘述分析方法都建基於文章具有真實及隱含作者,和真實及隱含讀者的框架。而他們均受到本身文化、性格、取向、信德及所處年代等影響了在寫作及閱讀時受到的衝擊。因此,釋經者的主要任務便是要洞悉這些分別,並讓當代讀者也能領略聖經真實作者的真意,並能藉此再作相關的神學反省。 
    • 語意分析(Semiotic Analysis):【文吿】內所認同的語意學,屬於法國巴黎學派的Algirdas J. Greimas 所發展的方法,包含三大基本原則及三個分析層面: 
      • 三大基本原則:(1) 現存的原則 (Principle of Immanence),即假設每篇經文都是一個意思完整的單元,語意分析會只針對該篇經文,而不會考慮經文以外例如作者、讀者、經文描寫的事件或經文的編寫過程;(2)意義結構的原則(Principle of the Structure of Meaning):經文的意義透過不同元素的差異及相互關係表達出來;(3) 經文文法的原則 (Principle of the Grammar of the Text):每篇經文都有一定的文法、規則、結構等,而產生不同的層次。 
      • 三個分析層面包括:(1) 敘述層面 (Narrative Level): 故事推進各階段的狀況、過程及各個角色(actants) 的相互關係; (2) 述說層面(Level of Discourse):角色的界定、分類,他們的經歷,及各自在主題上的功用;(3) 邏輯及語意層面 (Logico-semantic Level):深入分析敘述和推論架構等背後的邏輯和意義。

Sculpture of St Maximilian Maria Kolbe 
at Niepokalanow Monastry, Poland
從以上簡要解釋,已可看到歷史批判法及文學分析法各有強弱之處,【文吿】特別提到,由於語意分析法可以以簡單的詞彙傳授有關基本元素,發掘經文不同的幅度,而不須先學習經文編寫過程及與經文相關的社會文化及歷史問題,因此適合用作鼓勵基督徒研習聖經經文,讓非專務研究聖經的人,也可領略個中一二,以增強牧民之效。

回想起來,多年前我對研經產生興趣,也是從一份採用語意分析的英文課堂功課開始的呢!當時未有提到Griemas這個名字,也未有指出分析理論背後的假設等等,只有老師深入淺出的引導,今日回憶起,仍然記得當時發現能與經文溝通的奇妙!




Ref:
宗座聖經委員會文吿【教會內的聖經詮釋】洗嘉儀譯。思高聖經學會出版。English vers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in the Church” Presented by the Pontifical Biblical Commission to Pope John Paul II on April 23, 1993. (as published in Origins, January 6, 1994).  Access http://catholic-resources.org/ChurchDocs/PBC_Interp-FullText.htm#Sec1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