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2 January 2015

希臘化時期 (The Hellenistic Era)


亞歷山大大帝奮力征戰十二多年,在統治方面,主張不同民族和平共處,他在各處設立總督(Satrap), 管治人民,而最影響後世的,是他把希臘文化傳遍中東及埃及地區。 亞歷山大統治雖然短,希臘文化已在各地萌芽,與中東各地文化交接,在以後三百年,產生了許多希臘化的民風。這段時期,被十九世紀的德國歷史學家 Droysen 首先用 “Hellenism” 去形容希臘文化在非希臘人中傳播及發展的情況。"Hellenes" 是希臘文的“Greeks”,指原居住在希臘(Greece)、塞浦路斯(Cyprus)、安那托利亞(Anatolia)及南意大利(Southern Italy)的民族。現在 “Hellenistic Period” 或 “Hellenistic Age”等已成為歷史學家所用的正式名稱,以指從亞歷山大大帝逝世後至到羅馬帝國入主的這段時期。 

雖然他在公元前323年忽然逝世,引發了隨後數年(大約公元前319至287年)的承繼人之爭(the Diadochi),經歷了二三十年的戰爭後,亞歷山大打下的江山被三個王國分佔。

公元前275年時的舊亞歷山大帝國已被安提柯(Antigonid),
仆托肋米(Ptolemy)及色婁苛(Selucid)三大王國分佔

安提柯王國掌管馬其頓

馬其頓,亦即亞歷山大的家鄉,首先被他的將軍卡山德 (Cassander),安提帕特的長子所佔據,而亞歷山大的妻子(Roxana)、兒子、及母親(Olympias)均被他所殺。卡山德於公元前305年成為馬其頓國王,建立安提帕特王朝(Antipatrid Dynasty)。卡山德的後代被另一位亞歷山大的將軍安提柯一世獨眼 (Antigonus I Monophthalmus)的兒子徳米特利一世(Demetrius I Poliorcetes)所殺,而這個短暫的安提帕特王朝也被安提柯一世所建立的安提柯王國(Antigonid kingdom) 所取代。

仆托肋米(或拉哥)王國掌管埃及

南面的埃及由當時被亞歷山大任命的總督仆托肋米(Ptolemy, 或譯托勒密)所管轄。他本是亞歷山大的將軍,公元前323年被任命為埃及總督,他在亞歷山大的屍體被運送回馬其頓的路上,偷了屍體,送到埃及,造成是正式承繼人的樣子,以其保佑他在埃及的王權。公元前305年,仆托肋米在埃及稱王,成立仆托肋米/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 或埃及稱拉哥王朝(The Lagides), 稱號為仆托肋米一世索特爾(Ptolemy I Soter), 名字的 “Soter” 是 “Saviour” 救世主的意思。拉哥王朝主要統治埃及,首都是亞歷山大港,王朝直到公元前31年,在著名的埃及妖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 (Cleopatra VII) 的時期被羅馬帝國入主。

色婁苛王國掌管敘利亞及小亞細亞等地

至於亞歷山大所征服了的美索不達美亞,小亞細亞,及至印度部分邊境地區,則由另一位將軍色婁苛所佔據。色婁苛本來在亞歷山大去世後兩年成為巴比倫的總督,藉著埃及的幫助,打贏了Demetrius 及Antigonus I, 終在公元前305年,在敘利亞附近成立色婁苛王朝,名號為色婁苛一世尼加托爾(Selucid I Nicator)。色婁苛在公元前281年被暗殺,由兒子安提約古一世索特爾(Antiochus I Soter)繼位,再經歷幾代國王,在公元前223至187年安提約古第三大帝主政期間,進行了大規模行政改革,公元前175至164年安提約古第四厄丕法乃(Antiochus IV Epiphanes) 時佔領耶路撒冷,引發瑪加伯之戰。色婁苛王朝直到公元前64年被羅馬帝國征服。

希臘化與猶太人

雖然亞歷山大所征服的地方,被不同的家族佔領,但共同的地方是,他們都是馬其頓人,並制力推動希臘化。在這段時期,耶路撒冷也受到希臘文化,尤其是宗教上的衝擊。在瑪加伯上書第一章10到64節,便以嚴厲的字眼,從猶太人的角度,描述了安提約古第四厄丕法乃強推希臘文化的情形。其中最令猶太人受不了的,是被命令全國宗教統一,供奉希臘所信奉的神,更把違命的以色列人處死。

Photo Credi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The Kingdoms of Diadochi c.300BC.  Course Materials for Imperialisms, Ancient and Modern. http://www.thelatinlibrary.com/imperialism/;
http://www.thelatinlibrary.com/imperialism/maps/diadochi.jpg 

Reference: 
Encyclopedia Britannia Online (Access via HKU Library)
Wikipedia.

Tuesday, 20 January 2015

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帶來的希臘文化 (Hellenistic Culture brought by Alexander the Great the Macedonian King)


自猶大國在公元前587年滅亡後,猶太人經歷了巴比倫時代的充軍生涯,隨後在公元前538年波斯國的統治下稍作喘息,回到耶路撒冷重修聖殿,進行宗教改革,到了公元前333年,當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及近東地區後,又須重新面對希臘文化的衝擊。在這個距離耶穌出現前三百多年的時期, 讓我們停下來,認識一下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統治理念。

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即後來所稱的亞歷山大大帝,其實是馬其頓人(Macedonian)。他生於公元前356年,當時的馬其頓國王,就是他的父親斐理伯二世(Philip II),而斐理伯二世本身也是一位很有軍事才能的國王,他在公元前338年已征服南面的希臘。亞歷山大13至16歲時受到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教導,當父親出外征戰時,已代父親親政。斐理伯二世於公元前336年被暗殺,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即接掌軍隊,在隨後的十二年多內征討了波斯國(Persian Empire)、敘利亞(Syria)及埃及(Egypt)等地,國境達五百二十萬平方公里,是當時最大的王國(美國約佔九百五十萬平方公里)。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帝國
(Sourc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the_Great)

隨著王國的急速擴張,亞歷山大雖然在公元前326至324年間致力於建立管治系統,但是由於他在公元前323年忽然在巴比倫病逝,又未有繼承人,這個亞歷山大帝國馬上分裂,由他的大將分別在敘利亞及埃及建立王國。

這段有關亞歷山大大帝的歷史,在聖經中,被概括在舊約瑪加伯書上卷(1 Maccabees)第一章一至九節「亞歷山大王史略」之內,一般認為有關亞歷山大在病中把國家分給同僚的說法,並不正確:
『馬其頓人、斐理伯的兒子亞歷山大由基廷地出擊,戰勝了波斯和瑪待國王達理阿以後,遂代之為王,成為第一位希臘王。他身經百戰,攻佔了許多要塞,斬殺了各地的君王,踏遍了大地四極,據掠了許多民族的財物,以致大地在他面前都默然無言,因此他心高氣傲,妄自尊大。他招募了精銳的軍隊,征服各地、各族、各王,使他們向他納稅進貢。此後,當他患病在床,自覺將要去世的時候,召集了與他自幼長大成人,身為同僚的貴族,乘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把國家分給他們。亞歷山大為王十二年去了世。於是他的臣相各據一方,他死後,各自加冕稱王,他們和繼位的子孫,以後多年之久,所做的惡事遍佈全國。』
“After Alexander the Macedonian, Philip’s son, who came from the land of Kittim, had defeated Darius, king of the Persians and Medes, he became king in his place, having first ruled in Greece.  He fought many battles, captured fortresses, and put the kings of the earth to death.  He advanced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gathering plunder from many nations; the earth fell silent before him, and his heart became proud and arrogant.  He collected a very strong army and won dominion over provinces, nations, and rulers, and they paid him tribute.  But after all this he took to his bed, realizing that he was going to die.  So he summoned his noblest officers, who had been brought up with him from his youth, and divided his kingdom among them while he was still alive.  Alexander had reigned twelve years when he died.  So his officers took over his kingdom, each in his own territory, and after his death they all put on diadems, and so did their sons after them for many years, multiplying evils on the earth.”
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雖短,卻影響深遠。首先,他把自己熟悉的希臘文化(Hellenism)帶到中東地區,瑪加伯的作者,稱亞歷山大為「希臘王」,可能就是因他帶來的希臘文化。也因他本身的興趣及對知識的追求,帶起了對地理及歷史知識探討的興趣。在他所到之處,他不斷建立城市,其中埃及的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便是帶有濃重希臘色彩,現已是埃及繼開羅之後的第二大城市。他又打開了沿途各處的貿易互通和文化交流,這些發展,都對隨後的文化歷史及宗教發展,奠下基礎。

寫到這裡,想起了有關馬其頓(Macedonia)的名稱爭議。馬其頓在那裡?在谷歌地圖(google map)可以找到馬其頓位於南歐(South Europe)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南面是希臘(Greece),東面是保加利亞(Bulgaria),北面是塞爾維亞(Serbia),西面是阿爾巴尼亞(Albania)。在地圖上有 FYROM 五個英文子母,代表 (The) Former Yugoslov Republic of Macedonia, 或稱「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這是在聯合國的名稱,以暫時解決十九至二十世紀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都各自稱為馬其頓主權國的爭議。其中希臘與馬其頓的爭論,包括希臘認為馬其頓一向是希臘的一個北方省份,而馬其頓則認為馬其頓自古已是主權國家等,最為激烈。目前已有不少國家,接受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Macedonia)這個名稱。



現時的馬其頓屬於共和國政治體制,是在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Yugoslovakia)獨立後成立,首都是斯科普里(Skopje), 佔地二萬五千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約二百一十萬。根據維基百科,馬其頓約六成多是馬其頓人,兩成多為阿爾巴尼亞人,其餘有土耳其人,塞爾維亞人等。馬其頓人屬於印歐民族中的斯拉夫族人(Slavs),而阿爾巴尼亞人則屬伊利里爾人(Illyrians), 各屬不同語系。

Reference:
  1. Encyclopedia Britannia Online. Articles on Alexander the Great, Philip II, Macedonia.
  2. Wikepedia.  Alexander the Gre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the_Great)
  3. Wikepedia. Republic of Macedon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public_of_Macedonia)
  4. BBC News. Macedonia Profile. (http://www.bbc.com/news/world-europe-17550407)
  5. History of Macedonia Blog. (http://historyofmacedonia.org/ConciseMacedonia.html)


Thursday, 1 January 2015

波斯王朝統治下的耶路撒冷 (Jerusalem under the Persian Reign)


公元前五三九年,波斯王攻陷巴比倫,佔據中亞細亞美索不達美亞的地區,與巴比倫帝國不同的是,波斯王容許各民族居住原地,保持原本宗教,當時以色列及猶大人已被放逐充軍超過五十年,被容許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舊約的厄斯德拉(Ezra)上下書(下書又稱為乃赫米雅(Nehemiah)),就是描述幾件與這個時期以色列及猶大人重建宗教秩序的事蹟。這兩部書的內容次序有點兒亂,由於都是以當時的波斯國王名號作依據,參考了附表波斯帝國十一位國王的次序後,可將厄斯德拉上下書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六大部分:


公元前 (BC) 波斯帝國國王 (Persian Emperor)
539 居魯士 (Cyrus)
529 坎拜栖茲 (Cambyses)
522 達理阿一世 (Darius I)
486 薛西斯一世 (Xerxes I)
465 阿塔薛西斯一世 (Artaxerxes I)
423 薛西斯二世 (Xerxes II)
423 達理阿二世 (Darius II)
404 阿塔薛西斯二世 (Artaxerxes II)
358 阿塔薛西斯三世 (Artaxerxes III)
338 阿爾色斯 (Arsetis)
336 達理阿三世 (Darius III)

一、自居魯士(Cyrus)為王後至達理阿一世(Darius I)期間,以色列及猶大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中途遇到阻隢,後得解決,而聖殿終於在達理阿一世第六年「阿達爾」月初三日完工;(厄上1-6) 
二、猶大支派的乃赫米雅(Nehemiah)在阿塔薛西斯一世(Artaxerxes I)第二十年得到國王允許回耶路撒冷,決議重修城垣,幾經困難,終於在「厄路耳」月二十五日完工;(厄下1-6) 
三、乃赫米雅自阿塔薛西斯一世二十至三十二年間被任命為猶大省長,除修城外,更有肋未司祭(Priest)兼經師(Scribe)厄斯德拉第一次回國,協助乃赫米雅重整宗教秩序,時約三十五歲;(厄下8:12) 
四、乃赫米雅在阿塔薛西斯一世第三十二年再次回國,改革宗教;(厄下13) 
五、肋未司祭兼經師厄斯德拉第二次回國(約七十五歲),在阿塔薛西斯二世(Artaxerxes II)在位第七年一月一日從巴比倫起程,至五月回到耶路撒冷,召集肋未人,及處理以色列人在充軍期間沒有聽從梅瑟而與外方人女子通婚一事;(厄上7-10) 
六、補記一些族譜、回鄉記錄等。

書中可大約了解乃赫米雅時期,耶路撒冷的情況。當時,城垣塌落,城門又被焚毀,猶太人受到其他族人的仇視及擾亂,生活窮困,猶大人甚至向自己的同胞索取重利,靠乃赫米雅的處理,才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