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梵二啟示憲章指出釋經須注意聖經寫作者的時代、文化背景、及所流行和習用的感受、說話和敘述的方式等,了解聖經各書卷的成書時間和歷史環境,更顯得重要了。天主教聖經包括舊約46卷及新約27卷,內容遠至世界創造之始,以各書卷著作及成書年代,可分為四個傳承:
第一傳承為申命紀典,成書時期為公元前560年,由流徙期的申命紀學派先知所著。內容由描述創世「在起初」至列王紀下以色列被巴比倫王拿步高所滅並流放巴比倫。部份書卷例如出谷記,民長記相信於公元前13至11世紀已有部份文字紀錄。現時將之前documentary hypothesis 的J典及E典都歸入申命紀傳承。
在列王紀下25章27節寫到:「猶大王耶苛尼雅(Jehoiachin King of Judah)被擄後第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巴比倫王厄威耳默洛達客在他登極元年,大赦猶大王耶苛尼雅,放他出獄,親切與他交談,令他坐在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的眾王之上。」24章10至12節提到巴比倫拿步高成為國王後8年攻佔耶路撒冷並擄走猶大王,當時為公元前597年,37年後,即為公元前560年,因此,這段是主要顯示列王紀成書約是公元前560年前。而因書末29至30節強調「耶苛尼雅脫去囚服,以後一生日日與王共用飲食。他的生活費用,在他有生之日,每天不斷由巴比倫王供應。」這個樂觀的結論,並沒有受到後來巴比倫於公元前539年時滅亡的事,也因此估計是成書於巴比倫時代,也受巴比倫文化影響。
Consolation Bronze Sculpture by Joe Rosenthal at University of Toronto |
第二傳承為編年紀典,包括編年紀上下兩部及厄斯德拉上下兩部書等。成書時期為公元前430年,由於巴比倫已於公元前539年前被波斯亡國,這段時期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波斯王則派厄斯德拉管理猶太人。編年紀典由當時被波斯派到耶路撒冷主理猶太人的厄斯德拉學派所著。
第三傳承為瑪加伯典,針對公元前336年希斯摩乃王朝時代瑪加伯家族的事蹟,其時波斯已於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征服,但由於亞歷山大於八年後(公元前323年)在巴比倫得病去世,帝國被兩大家族瓜分,由仆托肋米(Ptolemy, 或拉哥)王國掌管埃及, 直至公元前31年被羅馬帝國吞併;而色婁苛王國(Selucid)掌管敘利亞及小亞細亞等地,並在公元前223至187年安提約古第三大帝主政期間,進行了大規模行政改革,公元前175至164年安提約古第四厄丕法乃(Antiochus IV Epiphanes) 時佔領耶路撒冷,引發瑪加伯之戰。色婁苛王朝直到公元前64年被羅馬帝國征服。。
最後,第四傳承是指由耶穌起的新約聖經,包括同期的書信及默示錄。當時主要由羅馬帝國管治,成書時代約為公元40年至150年。雖然成書最遲,卻是天主教的中心思想。
簡單來說,聖經各書卷的寫成,跨越公元前一千多年至公元150年共千多年,要理解經文就須留意當代歷史文化環境。
Ref:
1. 伍國寶神父。舊約導論。香港天主教聖經學院。
2. Brown RE SS, Collins RF. Canonicity. In: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p.1034-1043.
3. 希臘化時期 (The Hellenistic Era)
https://abasilbread.blogspot.com/2015/01/the-hellenistic-period.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